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变化。
策略模式通常由以下三个角色组成:
-
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它定义了一个公共的算法接口,以约束所有具体的策略类,这些策略类将有不同的实现。
-
具体策略(Concrete Strategy)角色:这是实现了抽象策略角色的类,每一个具体策略类都封装了实现特定算法的细节。
-
环境(Context)角色:持有一个对抽象策略角色的引用,客户端通过环境角色调用其操作的策略。环境角色负责在运行时将具体策略角色动态地设置到其引用上,以保证对客户端的透明性。
优点
-
算法与使用分离: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和使用算法的客户端代码分离,两者可以独立变化而互不影响。
-
易于扩展:新的策略只需要实现对应的接口或继承抽象类,然后在使用策略的客户端中动态地设置即可,符合开闭原则。
-
避免多重条件选择:策略模式通过把不同的算法封装到不同的策略类中,可以避免在客户端代码中出现复杂的条件语句。
-
算法可复用:不同的策略类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
缺点
-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客户端需要知道所有可用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增加了客户端的复杂性。
- 策略类数量可能过多:如果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策略,那么就需要创建大量的策略类,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应用场景
策略模式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多个类只区别在表现行为不同: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具体要执行的行为。
需要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策略:策略可能在未来用其他方式来实现,这种情况下策略模式提供了灵活性。
对客户隐藏具体策略的实现细节:策略模式允许将算法的使用与算法的实现分离,客户端只需要知道策略接口,而不需要关心具体的实现细节。
示例
策略模式通常用于处理复杂的业务场景,例如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算法。通过策略模式,我们可以将每种算法封装成一个策略类,然后在运行时根据用户所在的国家选择相应的策略类进行计算。
1.抽象策略类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2.策略实现
@Component("add")
public class OperationAdd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omponent("subtraction")
public class OperationSubtract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3.策略选择器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elect {
@Resource
private Map<String,Strategy> selectorMap;
public Strategy select(String type){
return selectorMap.get(type);
}
}
5.测试类
Strategy strategy = Select.select("add");
int t= strategy.doOperation(1,2);
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供研究学习,禁止违法使用和商用,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费源码网-免费的源码资源网站 » 策略模式在springboot中的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