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层次

1、需求获取是一个确定和理解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约束的过程

2、常见的需求获取方法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采样、情节串联板、联合需求计划等

二、需求分析

1、一个好的需求应该具有无二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性、确定性、可跟踪性、正确性、必要性等特性

2、结构化分析(SA)、核心是数据字典:

2.1数据模型 实体关系图(E-R图)

2.2功能模型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

2.3行为模型 状态转换图(StateTransformDiagram,STD)

3、面向对象的分析(OOA)

3.1用例模型

3.2分析模型

三、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是需求开发活动的产物,编制该文档的目的是使项目干系人与开发团队对系统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

四、需求验证与确认

4.1需求验证与确认活动内容包括:,

  1. SRS正确地描述了预期的、满足项目干系人需求的系统行为和特征;
  2. SRS中的软件需求是从系统需求、业务规格和其他来源中正确推导而来的;
  3. 需求是完整的和高质量的;
  4. 需求的表示在所有地方都是一致的;
  5. 需求为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4.2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通过需求评审和需求测试工作来对需求进行验证

五、UML

5.1UML结构

5.1.1结构块:

5.1.1.1UML中的事务:

  1. 结构事物:结构事物在模型中属于静态的部分,代表概念上或物理上的元素
  2. 行为事物:行为事务是UML模型中的动态部分,代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作
  3. 分组事物:分组事务是UML模型中组织的部分,可以把它们看成事一个盒子,模型可以在其中进行分解
  4. 注释事物:注释事务是UML模型的解释部分

5.1.1.2UML中的关系:

  1. 依赖(Dependency):依赖是两个事务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事务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务的语义;
  2. 关联(Association):关联描述一组对象之间连接的结构关系;
  3. 泛化(Generalization):泛化是一般化和特殊化的关系,描述特殊元素的对象可替换一般元素的对象;
  4. 实现(Realization):实现是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的一个类指定了由另一个类保证执行的契约

5.1.1.3UML2.0中的图:

  1. 类图:描述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象图:描述一组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构件图:描述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端口,以及由内嵌的构件和连接件构成的内部结构
  4. 组合结构图:描述结构化类(例如,构件或类)的内部结构,包括结构化类与系统其余部分的交互点
  5. 用例图:描述一组用例,参与者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6. 顺序图:是 一种交互图(),交互图展现了一种交互,它由一组对象或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发送的消息构成
  7. 定时图:也是一种交互图,它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只是关心信息的相对顺序
  8. 状态图:描述一个状态机,它由状态、转移、事件和活动组成。状态图给出了对象的动态视图
  9. 活动图:将进程或其他计算结构展示为计算机内部一步步的控制流和数据流
  10. 部署图:描述对运行时的处理节点及在其中生存的构建的配置
  11. 制品图:描述计算机中一个系统的物理结构
  12. 包图:描述有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组织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13. 交互概览图:是活动图和顺序图的混合物

5.1.2规则:规则是构造如何放在一起的规定

5.1.3公共机制:公共机制是指达到特定目标的公共UML方法,主要包括规则说明(详细说明)、修饰、公共分类(通用划分)和扩展机制四种

5.2UML视图

逻辑视图:也称为设计视图,它表示了设计模型中在架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即类、子系统、包和用例实现子集

进程视图:是可执行线程和进程作为活动类的建模,他是逻辑视图的一次执行实例,描述了并发与同步结构

实现视图:对组成基于系统的物理代码的文件和构建进行建模

部署视图:把构建部署到一组物理节点上,表示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和分布结构

用例视图:用例视图是最基本的需求分析模型

六、面向对象分析

6.1用例模型:构建用例模型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识别参与者、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和调整用例模型。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必须的

6.2分析模型:分析模型描述系统的基本结构,展示对象和类如何组成系统(静态模型),以及它们如何保持通信,实现系统行为(动态模型)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